何 光
★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 正部
★平北挺进报社记者、编辑
★中共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轻工业工会副主席
★《北京日报》副总编
★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
★劳动人事部副部长
何光(郑克广),祖籍浙江绍兴,父郑锺毓、母李淑衷,1920年天津市出生。1939年天津中学高中毕业,就学期间,在全校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何光从天津赴中共平西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弟于英(郑克舒)和妹妹杨玲(郑克玲)先后从天津离家出走进入根据地投身抗日工作。当时高中毕业生在革命队伍中被列为知识分子,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为抗战胜利和未来城市管理进行干部储备,是中央对敌占区城市地下党下达的重要任务。这些投身中共抗日队伍的青年们、大部分进入抗日根据地的后方各机关、文宣领域和敌工部门,少部分补充进部队。战争年代,与前线的残酷厮杀相比,后方和侧翼所承担的牺牲和艰苦程度要低很多,属于邓小平所说(红军干部大队)“跟着走”的范畴。但对于从城市到敌后根据地的青年学生而言,其艰苦和危险,毫不轻松,挺进报社面对日伪扫荡,按照纪律必须兜圈子躲避,但牺牲仍旧难免,报社总的牺牲人数不多,但烈士占全员比例不低。
参加敌后抗日工作后,何光同志历任平西地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文书;平西挺进报社印刷科科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任平北挺进报社记者和编辑;期间,为开辟新区短时间任武工队队长;后任平北地委宣传干事;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龙烟铁矿党委宣传部长;中共察哈尔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山西盂县九区区委副书记;晋中区党委政研室副主任;华北职工干部学校第三部副主任。
1943年23岁何光与同志们在平北抗日根据地(左起第六人何光)
1945年,在平北抗日根据地,何光与谷平结婚并相守终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12月后,何光同志历任全国总工会干校教研室主任,全总食品工会办公室主任,北京东郊面粉厂副厂长,全总轻工业工会生产部部长,全国总工会食品与轻工业工会副主席,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 “文革”末期任北京玻璃总厂党委书记,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1982年6月任劳动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全国职工教育管委会副主任、中华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中国工合组织会长。
从五十年代中期,何光同志一直非常希望到工业建设的一线工作,他酷爱描写苏联非常时期工业建设的精彩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但组织根据需要安排何光同志到报社工作,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政治风险较大的工作领域,但是党性使他迅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报社工作本身和他坦率的政治观点,使他在“文革”期间受到长时期的打击迫害,使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被虚掷。文革中、在密云县的监督改造期间,他在劳动之余,认真自学了针灸,为自己、难友和不少老乡治病和解除痛苦。
在何光同志担任劳动总局副总局长和劳动人事部副部长的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知识青年从农村、边疆短时间突击回城,全国就业形势因而面临严重困难,他分管劳动就业工作、迎难而上、积极深入各地方基层,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认真调查研究后向党中央提出针对这一特定形势的“三结合就业方针”,该阶段性政策的建议在中央肯定后得到迅速贯彻,对于当时众多知青及其家庭度过严重困难,缓解政府经济工作的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获得了良好效果。在何光同志担任劳动人事部副部长期间,他对于推动我国劳动制度改革、完善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以及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倾注了心血和汗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我国劳动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国知青突然大批回城,在空前就业压力下,进行知青就业问题调研
离休之后
何光同志1998年6月离休,离休后已近80岁高龄,历经十年时间,投入《新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计199万字、跨30年)一书的浩繁的组织编写和主持工作,为新中国劳动工作的经验总结和专业史志编撰投入大量精力,此书对于今后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探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离休后,何光同志为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讲党课,在居住的小区主持书法研习班,同时与小区的爱好者就唐诗、哲学交换心得,不定期地为大家讲解唐诗和哲学,盛赞和宣讲任继愈的哲学文章;夫人谷平主持小区的绘画研习班,夫妇二人一书一画、相得益彰。
何光同志因病于2015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何光同志病重期间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前往医院看望,他逝世后,习近平及其他中央多位领导同志致送花圈、表示慰问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