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生
★平北专署首任专员
★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开国大典天安门现场总指挥
张致祥(1909-2009),江苏常州人。平北专署首任专员。
1926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南开、国大、清华读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一直致力于爱国救亡运动。1939年夏被组织派住平西,负责创办《挺进报》,1940年夏调任平北专署专员,成为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历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晋察冀军区宣传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49年9月,周恩来亲点张致祥,出任开国大典天安门设计负责人和现场总指挥。
少年才俊
张致祥,原名管亚强,1909年10月生于江苏常州武进。父亲管任伯是民国初年的财政部佥事,早逝。母亲为求生计,常东奔西走,很少管他,幼时多由三姨陶呤文等亲戚照看。
9岁时,管亚强直接考入武进东吴小学三年级,而且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四年学业,他只用了三年。随之,入武进初中二年级读书,毕业后来到天津伯父家,与管家、养蜂人、勤杂人等同吃、同住,一起干活。15岁时,考入南开高中理科,后转到文科。在南开他接触了革命思想,1926年由老师范文澜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被选为共青团支部书记,南开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因为领导学潮,他和20多位学生被当作“赤色分子”停止学籍,只差3个月高中没有毕业。
离开南开中学,他追随老师范文澜来到北平,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同时兼任互济会工作,为地下党遇难同志家属募捐。为求生计,曾间断地在惠民女中教书,因为比学生小,被学生们称为“小老弟老师”。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校方根据他考试的国文水平,同意他直接插班上三年级。1931年中大毕业时,得知清华要招收国学系研究生,于是便前去报考。当年清华大学只招收一文一理两个研究生,他一举夺魁。
在清华大学期间,他一面参加爱国救亡活动,一面到女二中、大同中学、中大等代课、任教,以支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1933年起在中国大学任教,并担任《文史》、《时代文化》、《盍旦》等爱国救亡刊物的主编。1936年任国大特别党小组组长,负责北平文教届工作,发起成立了北平作家协会并担任执委。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京津沦陷。党指示他和国大的几位党员一起到天津,一面创办《时代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一面在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华北人民自治委员会,做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他们经常在杨柳青一带活动,为了方便出入敌占区,党组织指示他和其他两位同志加入了“红帮”(亦称洪帮),学习江湖规矩。1938年,参与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组织工作。1939年夏,他奉命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与金肇野一起创办冀热察党委机关报《挺进报》。为了掩护身份,方便在敌后工作,他改了一颇有商人味儿的名字——张致祥。
平北首任专员
“羊倌专员”。1940年初,冀热察挺进军派小股部队渗透平北,成功建立了几小块游击区。4月,先期进入的游击大队升编为游击支队。4、5月间,主力十团进入平北丰滦密地区。7月,成立了平北地委和军分区。为了加强平北抗日根据地建设,组织任命张致祥为平北专署专员。
8月,张致祥扮作商人,只身带着马夫和马匹出发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在赤城、龙关、延庆三县之间的海陀山腹地,这里山高林密,地瘠民贫,人烟稀少。到了平北,好几天找不到地委和部队,情急之下跑到一个老乡家问路,看到堂屋悬有“天地君亲师”横幅,明白自己闯入了“青帮”人家。前几年在天津“红帮”学到的江湖规矩,这时派上了用场。人家问“香头多少(青帮黑话,指辈数或年龄)”他答“头顶22,脚踏24(即23岁)”,还反问人家“香头多少”,然后做了个手势说“船搁浅了(即迷路了)”。青红帮本是一家,这位青帮兄弟一看是“自己人”,便热心帮他找来一个羊倌。张致祥回忆说,“他愿替我去找,但让我替他放羊,我首先成了‘羊倌专员’。两天后找到部队的指导员,他告诉我,他的连队就要转移作战,叫我帮他做件事:他们刚缴获敌人的一批大烟浆,要我给熬成烟土,用以维持部队生活。并告诉我不要动地方,找到上级领导来接我。我记得帮他们熬了一整夜。几天后,与地委接上关系...”
找到地委后,张致祥立即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当时平北我八路军活动的区域,虽称为根据地,但实际上是很小的、不连接的一些深山游击区。当地群众生活很困难,所以部队的吃饭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张致祥深入乡村了解农民、农村情况,研究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县、区、村抗日政权,开辟粮秣来源渠道,制定农民合理负担。发动群众交公粮、交军鞋,交军草,组织群众为部队做军装,全力保障部队作战。
一年后,张致祥调回平西任《挺进报》主编。
二进平北。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平北抗战,激励平北军民斗志,冀热察区党委决定,将《挺进报》改为平北地委机关报并迁往平北。张致祥作为平北地委宣传部长兼《挺进报》社长,于1942年初再次进入平北。这一年,是平北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在敌人频繁的“扫荡”和不断的“蚕食”下,我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以前连接的根据地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张致祥回忆说,“地委、报社虽都在腹地,也都四面临敌,十天八天就得转移。1942年一年,报社整年都是在游击中办报,夜间几乎没有脱过鞋,哨声一响,五分钟之内紧急结合转移。敌人分多路进入大海陀,我们只能出山挺进延庆川深入敌人心脏,报社成为宣传队,为老乡宣传国际国内形势,以安定敌占区人民情绪,树立抗战胜利信心。”
报社开始驻海陀山区南碾沟,后辗转驻小朱家沟、石板沟、南台子、老庙地等多处。由于战争环境残酷,战斗频繁,报纸由石印又改为油印,三日一刊。每期3000份的《挺进报》,及时送往各县、区和部队,我们的部队和抗日干部们活动到那里,《挺进报》就“发行”到那里。有的进入敌人的据点,有的还传进了北平城里。在当时通信方式十分落后的年代,《挺进报》成了平北民众唯一了解抗战真实情况的渠道。时北平的一位商铺掌柜,偶然见到了一份《挺进报》,得知在北边的大山中,仍有八路军一直在坚持抗战,这让他十分感动,经多方打听托人给部队送来了不少珍贵的物资。
1942年底,张致祥调回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邓拓任主编)。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与在邯郸市的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
未授军衔的高级将领
1944年秋,张致祥调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从一名穿军装的地方干部正式走上了部队的领导岗位。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建华北军区,张致祥继续担任宣传部长。1950年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养病休息,张南生副主任不久去朝鲜前线,张致祥实际主持政治部工作。1954年秋以正军职调任文化部工作,从而与一年后的授衔擦肩而过。
1948年12月的一天,两岁的儿子患肺炎晚期已奄奄一息,老乡们围着孩子哭成一片,刚回来看儿子的张致祥又忽然接到命令,让他立即回司令部见聂荣臻司令员。他脱下军罩衣盖在孩子身上,心里默默祝福孩子能起死回生。转身赶往几里外的军区总部,随聂荣臻前往平津前线,投入到紧张的平津战役中。新中国成立前夕,夫人伊之来到北平,他惊喜的发现儿子还活着。原来张致祥走后,军区立即派医生赶去,才救了孩子的一条命。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张致祥先行进入北平,负责接收敌产,为解放军入城做准备工作。还建议把德国医院改名为北京医院。1949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张致祥陪同平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和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北平市长叶剑英等,登上前门箭楼检阅入城式部队,见证了解放军入城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总指挥
1949年9月2日,最终选定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周恩来亲点张致祥出任开国大典天安门设计负责人和部分现场总指挥。张致祥立即投入工作,急调他在晋察冀军区的老部下,战友文工团舞美负责人苏凡前来协助。他主持设计了天安门、观礼台及升旗旗杆等 。他把“八面红旗、两条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像挂正中,楼上八个大红灯笼,竖八面红旗,金水桥上布满鲜花”的城楼布置方案报给周恩来。周恩来只否定了金水桥上摆鲜花这一条,其它建议都全部采纳。距大典只有短短的20几天时间,张致祥带领一班人吃住在城楼下,夜以继日的忙碌起来。
八盏特大宫灯,每个重80多公斤,谁也没有做过。他们从故宫档案中查找到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老人带徒弟们备好材料后,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地施工,三天三夜吃住在现场,终于将特大宫灯顺利完成。张致祥又调来10几名战士,才逐一把灯笼挂了起来。
巨幅毛主席画像,是请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教授绘制的。按照毛主席同意的肖像,周教授拿起神来之笔,整整画了10天。周恩来审阅后认为画得很好,只是风纪扣最好扣上,周教授连夜修改完成。
升旗仪式的试验都是在夜间完成的。设计方案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按电钮,按照国歌的节拍,国旗升至顶端。当时第一届政协会议还正在进行,国旗的方案还没有确定,他们就用红绸子布替代,经多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天安门前的东西观礼台,是用木板临时搭建的。张致祥调来一个工兵营,让战士们上去又蹦又跳,以确保观礼台的安全。
怎样精准掌握乐队奏乐时间呢?张致祥灵机一动,用一块红稠子解决了问题。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典即将开始时,张致祥站在天安门城楼西侧,在毛主席迈上最后一层台阶时,他向军乐队指挥罗浪挥动红绸子,《东方红》乐曲随即奏响,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张致祥不负重托,经过20几天的缜密工作和昼夜奋战,终于圆满完成了在国庆大典上的光荣任务。后来拍摄的电影《天安门》中的张部长,原型就是张致祥。
致力国家文化外交事业
1954年秋,张致祥从华北军区调文化部工作,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致力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外交事业。特别是自1980年3月起,在中联部负责主管拉美工作后,在前后近30年间,多次出访拉美各国,多次接待拉美各国党政要员,为改善和发展同拉美各党各国的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60年,张致祥随周总理出访。在缅甸归国的飞机上,他向总理提议组建东方歌舞团,周总理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同意了他的构想。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以“东方舞乐班”为基础,从中央歌舞团抽调了一批业务骨干,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尖子演员,于1962年1月东方歌舞团正式成立。
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顾问张致祥(正部级)在北京医逝世,享年101岁。张致祥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15年7月,张致祥的骨灰回到了他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平北抗日根据地,安葬于凤凰山生命纪念园之《功勋园》。